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22年第2期目录及摘要

编辑部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24-02-05

点击上方“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关注我们

目  录


摘  要

1

马克思主义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中《共产党宣言》的文本考察

刘建军  赵宇飞

[摘要]把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放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视阈中进行全面系统的考察和评价,是深化《共产党宣言》文本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双重需要。《共产党宣言》具有浓郁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蕴。从产生背景看,它适应了马克思主义传播和对工人阶级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从文本属性看,它具有无产阶级政党政治主张的宣告功能和政党形象的塑造功能。从具体内容看,它蕴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客体、内容、原则、方法、资源等做了全面论述。从重要地位看,它标志着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开创和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正式形成。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刘建军,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赵宇飞,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2

专题研究:不确定性与中国出口企业创新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企业生产率与贸易高质量发展

王孝松  周钰丁

[摘要]近年来,中国企业面临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显著上升,在“稳外贸”、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重要性越发凸显的背景下,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我国出口产品质量产生何种影响需要从正面做出回答。本文基于2000—2013年企业层面数据,构建相关指数,系统考察这一影响效应与具体作用机制,研究结论表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非单调,整体呈倒“U”型特征;上述效应广泛存在于多数出口行业中,且国有、高质量企业对政策不确定性更为敏感;企业生产效率以及资产配置、研发创新等经营特征是不确定性影响产品质量的重要中介;市场力量与完善的配套措施可以在长期内平抑不确定性对产品质量的冲击,而行政力量则在短期内提升企业对政策波动的耐受性。

[关键词]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出口产品质量;倒“U”型效应;生产效率

[作者简介]王孝松,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周钰丁,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出口目的地不确定性、出口转换与中国企业创新——基于市场转换和产品转换的对比分析

魏浩  王超男

[摘要]目前,出口目的地不确定性上升是中国出口企业面临的最大风险。本文考察出口目的地不确定性变化对中国出口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并重点分析企业出口市场转换、出口产品转换对出口目的地不确定性和出口企业创新之间关系影响的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出口目的地不确定性上升会显著抑制中国出口企业的创新,虽然企业转换出口市场、转换出口产品都会显著降低出口目的地不确定性对出口企业创新的不利影响,但是,不同出口转换策略对企业创新的调节效应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出口市场转换的调节效应总体上比出口产品转换更为明显。另外,出口转换对企业创新的调节效应具有企业异质性和创新异质性。本文的政策启示是,政府要高度重视企业出口转换特别是出口市场转换策略及其战略意义,挖掘企业出口转换策略的政策功能,确保出口稳定以及企业高质量创新,从而获得有效应对外部不确定性风险和高质量发展的双重效应。

[关键词]不确定性;出口企业;出口市场转换;出口产品转换;企业创新

[作者简介]魏浩,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王超男,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3

经济学

中国共产党贫困治理的演进历程与未来取向——基于“赋能、赋权—资本积累”的贫困治理分析框架

汪三贵  黄奕杰  郑丽娟

[摘要]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与贫困做斗争,实现了消除绝对贫困的庄严承诺。站在这一历史节点,我们基于发展经济学理论构建了一个“赋能、赋权—资本积累”的贫困治理分析框架,试图对中国共产党消除绝对贫困的治理历程进行讨论和分析,以此探求其创造减贫奇迹的内在机理。本文基于对现存治理问题以及兼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有效衔接乡村振兴这一未来战略目标的综合判断,提出“十四五”阶段以提升脱贫人口内生动力为赋能治理导向、以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体制改革为赋权治理导向的建议,以期为下一阶段的贫困治理提供借鉴。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贫困治理;赋能;赋权;资本积累

[作者简介]汪三贵,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黄奕杰,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博士研究生,中国扶贫研究院研究助理;郑丽娟,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博士研究生,中国扶贫研究院研究助理

需求侧与供给侧结合的消费升级路径研究

孙久文  李承璋

[摘要]在畅通国内大循环的背景下,消费升级扩大内需的作用至关重要。本文基于已有文献定义了消费升级的三个维度:消费规模增加、消费内容优化和消费结构提升,并构建理论框架分析需求侧的收入提升和供给侧的技术进步对于消费升级不同维度的影响。结合微观和宏观数据,本文发现:(1)居民收入提升可以带来消费规模增加,但并没有优化消费内容和提升消费结构,技术进步则可以增加消费规模和实现消费内容的优化,但对消费结构提升的效果并不明显;(2)无论从消费升级的哪个维度来看,居民收入提升和技术进步都会使得对方更有利于消费升级;(3)要实现消费升级,对于收入越低的群体而言,收入提升越有效,对于收入越高的群体而言,技术进步越有效;(4)对于广大中西部地区而言,先提升居民收入、后侧重技术进步是较好的消费升级路径。基于此,在当前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应当从供需两侧推进消费升级、围绕收入分层指导消费升级和明确区域消费升级路径。

[关键词]消费升级;收入水平;技术进步

[作者简介]孙久文,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承璋(通讯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人民币具备避险货币的属性吗?

——基于货币避险功能和对冲功能的实证研究

王晋斌  厉妍彤  刘璐

[摘要]本文综合使用两种方法利用门限模型来检验人民币的避险货币属性,即一是通过检验在高风险时期人民币与传统避险货币的相对价值是否与全球市场风险负相关来考察其避险功能,二是通过检验在高风险时期人民币超额回报是否与股票市场回报负相关来考察其对冲功能。研究结果显示:(1)在各种市场风险设定下,人民币相对于英镑和欧元已经具备相对避险货币的属性,但人民币还不具备相对于SDR货币篮子的整体避险属性或绝对避险属性;(2)人民币主要依靠投资收益来吸引投资者,距离成为国际上普遍使用的避险货币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

[关键词]人民币;避险货币;避险功能;对冲功能

[作者简介]王晋斌,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厉妍彤,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刘璐(通讯作者),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4

社会学

中国的教育婚姻匹配变迁与家庭收入差距

石磊  李路路

[摘要]本文基于社会排斥的视角,分析了中国城市社会中教育婚姻匹配的变迁如何影响家庭收入差距。结果发现,在市场转型和高等教育扩张的背景下,随着教育收益率的不断上升以及人们对于婚姻经济理性的认同提高,一方面,高等受教育层级在择偶偏好上的对外排斥增强,与其他教育层级之间的通婚壁垒强度提升,由此导致教育同类婚向高等教育层级集聚;同时,受教育程度较低的群体在择偶上受到其他教育层级的排斥程度亦有增强。另一方面,教育婚姻匹配与收入婚姻匹配之间的关联性不断提高,在受高等教育扩张影响的世代中已几近完全相同。在此条件下,教育婚姻匹配的变迁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家庭收入差距。

[关键词]教育婚姻匹配;社会排斥;教育同类婚;家庭收入差距

[作者简介]石磊,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人员;李路路,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教授

5

政治学

智库全球治理能力:理论建构与实践分析

王莉丽  戈敏  刘子赢

[摘要]本文提出一个“智库全球治理能力”分析框架,并对中、美、英三国智库的全球治理实践进行比较分析。在全球治理进程中,作为非国家行为体的智库与国家各自作为施动者与国际体系中的其他智库以及其他国家行为体进行互动,从而形成全球治理的结构。这一全球治理结构即行为体之间的交往互动形成共有观念,建构了全球治理中国家与非国家行为体的身份和利益,并影响其行为,进而推动全球性问题的解决。智库一方面生产观念,另一方面通过全方位的舆论传播和跨国网络的建构,推动了各个国家之间的互动和共有观念的形成。“智库全球治理能力”具体分为全球公共思想产品供给、舆论影响力传播、跨国智库网络建构三个维度。

[关键词]智库;全球治理;治理能力;分析框架

[作者简介]王莉丽,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戈敏,中国人民大学全球公共外交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刘子赢,中国人民大学全球公共外交研究中心研究助理

分配公正研究的知识谱系

李石

[摘要]当代政治哲学中的分配公正研究从公正原则出发,规范分配制度的建构。当代学者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分配原则,包括平均原则、效率原则、差别原则、资格原则、资源平等、能力平等、福利平等、按需分配、应得原则,以及多元分配原则。这十种分配公正原则深刻地塑造了所有权制度、税收制度、薪酬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人才选拔制度等重要的社会分配制度。与此同时,“程序正义”在制度的建构和应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批判的基础上借鉴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讨论如何建构公正的社会分配制度,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学理基础。

[关键词]分配公正;分配原则;分配制度;程序正义

[作者简介]李石: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共同富裕研究院研究员、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研究员

6

法学

元平台:数字经济反垄断法新论

杨东  黄尹旭

[摘要]数字基础设施平台垄断威胁数字经济健康发展,平台封禁成为典型的损害竞争行为。数字基础设施平台作为元平台,不断“以平台衍生平台”,形成层层叠加的数字生态。社交平台作为社会交往中心,将社会关系流量化、商品化,成为典型的元平台。必需设施原则是反垄断法上促进开放的关键,但在工业时代存在理论争议和适用障碍。数据的公共性消弭了必需设施原则既往面临的私有财产公共化危机,数字时代应当将必需设施原则重构为开放平台原则,以控制数据流量能力作为认定要素,以开放为原则,以不开放为例外,通过数据开放、利益共享的共票理论激励主动开放,并完善开放后的衔接措施。

[关键词]数字基础设施;数据开放共享;流量垄断;必需设施原则;平台封禁

[作者简介]杨东,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交叉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黄尹旭(通讯作者),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生态环境损害惩罚性赔偿研究

李艳芳  张舒

[摘要]从《民法典》第1232条规定惩罚性赔偿的目的来看,该条应当适用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生态环境损害惩罚性赔偿的功能既包括对生态环境承载的精神和文化价值提供填补性赔偿,也包括对故意违法者给予应得的惩罚以及对严重的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行为进行完全威慑。生态环境损害惩罚性赔偿责任以侵权人的主观故意、行为的违法性以及严重的损害后果作为特殊的成立要件,彰显出侵权行为的应受谴责性,也是施加惩罚性赔偿的依据。基于侵权责任的性质、环境侵权的特殊性、赔偿金额计算的技术性要求以及为确保生态环境损害惩罚性赔偿之完全威慑功能的实现,确定赔偿金额的原则是消除侵权人因此获得的利益,使侵权人得不偿失。生态环境损害惩罚性赔偿责任应当作为一项补充性的威慑机制,从而避免惩罚性赔偿的滥用。在行政处罚或刑罚已经实现威慑要求时,可以选择不适用惩罚性赔偿;在需要适用惩罚性赔偿时,赔偿数额的确定应综合考虑所有公法和私法上的金钱责任。

[关键词]惩罚性赔偿;生态环境损害;环境侵权;威慑补充;《民法典》

[作者简介]李艳芳,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张舒,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预约定价应税事实确认制度的法理探析——基于理性商谈理论的考察

张世明

[摘要]预约定价安排并非逸出税收法定主义框架范围之外的异化物,但其对法的安定性构成的挑战亦非杞人忧天。与已然“应税事实”的认定或者推定不同,预约定价安排确切地说是对尚未完结的未然“应税事态”进行预设和制约的协定。但是,由于在中国的法学文献中,作为事实关系的应税法律已然事态一般不加区别地被视同为应税法律事实,实际上采取的是一种广义的“事实”概念,因此,将预约定价税制作为应税事实认定制度也未尝不可。从哈贝马斯的理性商谈理论来看,基于预约定价安排的事实认定是一种“主体间性”的认知结果,属于“合意论”或者说“共识论”。预约定价安排确定的法律事实其实是建构的制度事实。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的空间特性决定了其需要从自身独特的经济条件和市场环境出发探索创新预约定价实操方法。

[关键词]预约定价安排;应税事实;理性商谈理论;税收法定主义

[作者简介]张世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7

管理学

知识生产视阈下邻避现象的包容性治理

刘耀东

[摘要]邻避现象本身具有高度复杂性,从知识生产的视角来理解邻避现象,是避免单一的社会决定论或科学决定论取向的现实需要。知识生产与包容性治理具有较强的逻辑洽适性:知识生产理论是包容性治理的逻辑前提,包容性治理是知识生产在公共治理中的具体实现,知识生产与包容性治理均具有多元主体参与的指向性。现实过程中政府部门对于公众利益的选择性忽视、专家与公众的认知差异性、地方政府封闭型决策以及专家咨询的变样所导致的政治排斥是邻避现象发生的重要根源。推进邻避现象包容性治理的合理进路,包括构建知识生产平台、尊重知识的差异性、构建多元知识参与模式、畅通知识集中渠道以及增强知识互动。

[关键词]知识生产;邻避现象;包容性治理;逻辑关系

[作者简介]刘耀东,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公共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8

文学

自然审美:视觉的与听觉的

胡友峰

[摘要]当代西方自然美学和环境美学学者出于自身的学理合法性论证和美学建构的需要提出“多感官融入”式的自然审美理论,并在其中刻意淡化视听两种感官感觉的地位。然而这就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即忽视视听审美原本具有的重要作用。关于自然的视觉审美,“如画”理论虽有关注形式特征、强调主体的组织化等不足之处,却依旧呈现了自然美特定的本质性维度,因而可以作为自然视觉审美的代表性范例。自然的听觉审美并不要求做出能得到普遍认同的审美判断,其独特之处正在于审美的多元化特征,想象的、具象的、隐喻的、类比的、气氛的等都是有价值的听觉审美方式。本文拟探讨建构一种无器官身体的“通感”审美,将自然的视觉审美与听觉审美统一起来,从而在本体论层面为当代自然美学的重建提供一种异于当代西方环境美学的自然审美经验和理论。

[关键词]自然审美;多感官融入;视觉审美;听觉审美;无器官身体

[作者简介]胡友峰,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教授

拜物教与批判逻辑——朗西埃的批判观念解读

饶静

[摘要]在《“批判”的概念与“政治经济学批判”:从 〈1844年手稿〉到〈资本论〉》一文中,朗西埃以“批判”观念的变化阐释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资本论》的关联,由此证明了阿尔都塞的“认识论断裂”命题,即青年马克思的意识形态话语和成熟马克思的科学话语之间的区分。拜物教批判在这种转变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不过,“物神”的双重维度则表明,物神既是对象客体,更是一种中介意象,指向了一种超越性存在。因而,拜物教不仅与劳动异化和资本外化相关,更包含着价值形式的定位。这构成了朗西埃批判观念转变的内在动因之一。他认为批判不应止步于解蔽式的意识形态批判,更是包含着价值认同和审美解放的社会实践。

[关键词]拜物教;批判;物神;解放

[作者简介]饶静,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9

文化

跨文化语境下当代专业音乐创作的文化书写

刘洁

[摘要]20世纪诸艺术流派争鸣之际,亦是中国专业音乐创作发轫之时。作为文化交融的产物,中国专业音乐一方面在探索不同于西方音乐体系的道路,另一方面试图从中国传统音乐模式中推陈出新。在跨文化语境中,中国专业音乐成为“中国乐派”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向世界呈现艺术自信和文化自强。这些音乐作品能够跨越不同的国家与民族,在各历史时期、多元学科中进行跨文化书写。尤其近年来专业音乐创作推进了大众文化与学院派之间的融合,凸显出当代作曲家独特的文化观念与基于跨文化对位的“文化书写”。以跨文化视角梳理当代专业音乐创作的历史背景,并提炼经典作品中人文与音乐本体对位之特征,探寻其音响空间构成的文化属性,从而彰显当代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

[关键词]跨文化;当代专业音乐创作;中国作曲家;文化书写

[作者简介]刘洁,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研究员


迎关注本微信公众号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唯一官方微信平台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主编:刘伟

国内统一刊号:CN11-1476/C


版权所有

如需转发,请联系授权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22年第2期目录及摘要

编辑部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